浙江师范大学举办“学术热点与趋势”高端研讨会
时间: 2024-10-22 作者: 浏览次数: 31

1017日,浙江师范大学在正阳会议中心2号楼举办“学术热点与趋势”高端研讨会。浙江师范大学副校长(主持行政工作)、党委副书记邱利民,30余位全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享有顶级知名度与影响力的各大学术期刊主编、著名专家学者出席此次研讨会。浙江师范大学副校长张建珍主持开幕式。


 “跨学科、交叉学科研究是当前学术领域的大势所趋。”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秘书长方军指出,当代中国和世界提出了一系列极其复杂、重大的综合性问题,这些问题在如今的学科划分背景下无法解决,面对综合的社会实践内容,当代理论的解释力、指导力已大打折扣,传统的学科体系越来越难以为继,一场新的社会科学革命正蓄势待发。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浙江师范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资深教授赵汀阳表示,本次会议的举办初衷是为了扩大学术的交流圈,增加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赵汀阳指出,见多识广的编辑经验对于学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推动学术领域的多元化和开放发展。


邱利民代表浙师大对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欢迎,并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邱利民指出,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推动学术研究的深化和创新,应对各种挑战和问题,是高校职责所在,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我们要始终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开放的心态,与时俱进地把握学术热点与趋势,加强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促进学科间的融合与创新。


张建珍在主持会议时指出,世界的变化发展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创新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也彰显出人文社会科学的地位。本次会议旨在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学术热点与趋势进行共同探讨与交流,促进相关学术研究领域与学术出版机构的深度理解、交流与合作。


开幕式后,与会专家围绕学术热点与学术期刊的关系、伦理学与哲学的发展、人文社会科学、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研究等方面作主题分享,主题交流由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浙江师范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咨询委员会主任、资深教授万俊人,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特聘教授、浙江师范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资深教授姚新中,《道德与文明》主编、研究员杨义芹,浙江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处长、教授冯昊青主持,浙江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人文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锟作总结发言。


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研究》杂志社总编辑,编审焦兵在发言中指出,史料是历史学的基础,需重视原始史料的运用,综合利用多语种文献和多编档案,与史料进行对话;跨学科研究是当前历史学发展的新趋势,新方法的应用对于推动历史学的发展至关重要。焦兵还介绍了当前历史学研究面临的新问题。


《新华文摘》原总编辑喻阳的分享主要围绕当前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评价的现状与挑战展开。他认为,恰当的评价方法和科学的评价结果是关键,需要正确处理量化评价与质化评价的关系。他表示,在研究学术评价方法时需要淡化量的评价,强调代表作的评价,并从质量、影响力和社会效益三个维度来衡量学术成果。


三联书店副总编辑,编审冯金红指出,新世纪以来,学术出版有两大热点:一是西学翻译对经典的新阐释,对中国文化发展方向的探讨,涉及对西学的吸收、消化与反刍,以及对现代性的批判;二是历史学领域也呈现出由思想带动的哲学文化思潮,如全球史的现代化范式向全球性转变,新文化史关注人类历史的关联性。


《探索与争鸣》编辑部叶祝弟分享了关于跨学科与新文科的学术趋势观察,主要围绕人文学科的危机与生机,以及跨学科的特点和形态展开讲述。他认为,跨学科研究是当前学术发展的关键,推进跨学科研究需要解决好问题诊断与方法使用之间的矛盾,处理好跨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关系,以及跨学科研究与成果评价不匹配的问题。


《文史哲》副主编李扬眉指出,能否以热点反映学界研究实际情况以及人文学科领域复杂性是具有研讨意义的。她提到写作面临困境与无奈,强调要以更合理的方式参与人类群体研究。李扬眉认为热点评选是学术性训练,还应进行学界状况整体性观察,突破圈层实现更大视野的学术理解与观察。


《文学评论》编辑罗雅琳介绍了文明研究与现当代文学的关联与影响。她指出,面对文明议题,以中国现当代文学为资源,应超越静态的文明观,重视20世纪中国文学作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中转站的意义;要从文明的“滚雪球”角度,理解20世纪反复出现的“重写”与“重述”现象;着重把握中国作为文明体和国家的双重性,整合文明范式与现代化、革命范式之间的关系。


《哲学研究》编辑韩骁介绍了国内西方哲学研究热点,强调立足中国传统哲学基本范畴,结合汉语哲学等原创性理论,探索中西哲学融通之道,让传统思想资源为当代哲学建构服务。作为专业编辑,韩骁指出要重视哲学研究的专业性、创新性及对当代的价值,为推动哲学领域的发展贡献力量。


南昌大学期刊社社长、《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主编钟贞山的分享主要围绕繁荣学术研究、办好高品质学术期刊展开。他认为,编辑选稿的价值考察要关注对解决问题的推动作用、学理价值及对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难易情况考察要关注论题复杂度等。此外,他还提到了选题的要求以及稿件规范等。


《哲学动态》与《中国哲学年鉴》编审王正介绍了《哲学动态》和《中国哲学年鉴》中的中国哲学类文章,并从哲学史分期、传统学术派别、研究方式、借鉴资源四个方面对中国哲学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他希望能够与会嘉宾共同探讨,推动哲学类期刊发展迈上新台阶。


《武汉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副主编、副编审涂文迁分享了武汉大学学报在特色专栏设定、聚焦国家重大战略的特色选题策划、审稿过程的质量管理等方面的特色化管理,强调要不断强化前瞻意识,超前策划主动出击,强化审稿编校管理流程,确保稿件质量。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常务副主编、教授付长珍强调,要实现时代问题、学术范式和期刊角色的转换,要坚持以“一个中心、两条主线、三个支点”为进路,搭建学术共同体跨学科对话平台,引导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方法创新。


《伦理学研究》执行主编、教授向玉乔指出,当前伦理学界缺乏理论创新和中国文学界应有的范式,要借鉴西方的先进做法,并用“中华伦理文明新形态”这一概念来表达当前中国伦理学应该共同研究或更关注的主题,创造一种能为人类社会广泛接受、反映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普遍化的形态。


《社会科学战线》编辑、研究员马妮指出,组建栏目时要打破学科壁垒,要重点关注当前热点存在的不持续性等问题。作为期刊的主编,她强调,要保持问题意识、关注问题走向、理清学术发展阶段的节点,才能确定最后栏目要讨论的事件。


《道德与文明》主编、研究员杨义芹指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马克思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构建新时代伦理,以科学态度对待伦理学;在内容上要贯通古今中西,以中国的话语体系表达好伦理学;关注重大现实伦理问题,伦理学是实践哲学,必须面向社会现实。


《齐鲁学刊》主编赵昆指出,热点问题有关乎顶层设计的重大政治意义、实践意义和世界意义的理论问题,有关乎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宣传建设问题,也有关乎国计民生、百姓期盼的社会现实问题。学术期刊作为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必须关注热点,通过热点策划选题和设置答复。




王锟从形式、层次和内容三个方面对此次研讨会进行了总结。他指出,本次研讨主要集中在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研究等未来学术的大趋势,与会嘉宾对每个学科和问题的研究趋势和热点有独到的把握,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学术研究。他强调,要认真对待人工智能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冲击,借助人工智能的制度、力量和方法,帮助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走出贫困与危机。

本次会议由浙江师范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承办,马克思主义学院相关负责人、教师代表,人文高等研究院教师代表、《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代表以及校内师生代表 100 余人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