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上午,浙江师范大学人文高等论坛首讲“走进世界的中国哲学”在正阳楼3号楼会议室1举行。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特聘教授、浙江师范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资深教授姚新中应邀作题为“走进世界的中国哲学”的报告。本次学术报告会由浙江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浙江师范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锟主持。
姚新中从语义学角度对哲学的意涵及其作用进行了深刻阐释,并进一步讲解了中国哲学的世界化背景。他强调,中国哲学走进世界需理解西方哲学的传统及其多样性,其中包括古希腊哲学和希伯来哲学等西方传统哲学流派。同时,他还提到了比较哲学的复杂性与多义性,指出比较哲学的核心在于平等交流。
姚新中系统梳理了世界哲学的概念演变历程及中国哲学的历史发展脉络。他从历史和哲学的视角出发,讨论了19世纪以来世界哲学的演变,讲解了世界哲学从单数概念到复数概念的转变过程。此外,他围绕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及其在世界学术中的地位问题,深入探讨了中国哲学史的构建过程,系统区分了“中国哲学”“在中国的哲学”和“中国的哲学”三个关键概念,并以此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了东西方哲学体系的差异。
针对“如何形成自主哲学体系”这一命题,姚新中提出了独到见解。他认为,中国哲学需确立自身主体性,避免简单模仿西方范式。基于此,他详细讲解了“哲学中国”概念,探讨了中国哲学的独特性及其对世界哲学的贡献。他强调,自主性建设的关键在于能否提供原创理论并解决实际问题。
面向未来,姚新中指出,中国哲学不能仅仅作为世界哲学的参与者,中国学者必须积极参与国际对话,聚焦深化跨文化交流、提升理论创新能力和增强全球影响力,从而真正形成“中国哲学”和“哲学中国”。
王锟为本次学术报告会作出总结。他指出,哲学是理解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中国哲学的话语体系和知识体系的重建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及全球文明发展密切相关。在跨文化交流背景下,提升中国哲学的世界影响力需要各位学者的共同努力。
在提问环节中,针对“中国哲学面对世界挑战时如何保持互信式原则”这一问题,姚新中认为,霸权并非哲学交流的本性,多元交融才是主旋律。东西方哲学交流应秉持多元、平等和包容的原则。针对“在教学中如何避免文化本质主义的陷阱”这一问题,姚新中指出,语言不仅是工具,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和历史语境。在比较不同文化时,需注意寻找同中之异、异中之同,由此避免文化本质主义的陷阱。
本次学术报告会立足全球视野,深度探讨了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化与世界价值,为构建自主哲学体系、推动文明互鉴提供了重要启示与方向指引。中国哲学走进世界的征程,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相信在全体学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哲学必将在世界舞台上绽放独特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