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上午,“跨文化和中国知识体系构建三人谈”学术讲座在浙江师范大学正阳会议中心2号楼举行。本次学术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特聘教授、浙江师范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资深教授姚新中,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浙江师范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咨询委员会主任、资深教授万俊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浙江师范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资深教授赵汀阳三位教授担任主讲嘉宾。浙江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处长冯昊青主持讲座。
本次学术讲座围绕“以中国为方法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展开,讨论了“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的历史机运与时代使命”“哲学社会科学的现状、问题及其出路”“以中国为方法建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三个递进的话题。
姚新中表示,目前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结构和国家现阶段的社会发展水平、社会需求不匹配,需要进行及时调整。他指出,在培育新文科的同时,要进行跨学科建设。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设一定要放在世界文化的背景之下去考量,只有在跨文化的视角下,才能理解中西方问题,理解我们如何能够建构中国知识体系。姚新中表示,讲中国故事不难,但讲好中国故事难,既要世界人民尊重、理解中国的立场,也要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基本的伦理底线。
万俊人表示,文科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的变化息息相关,应用型文科的瘦身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谈及以中国为方法建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万俊人指出,面对世界问题,以中国为方法一方面是要自我表达,表达中国的立场和经验,另一方面,以中国为方法是整个人类对话中的一种方法,而不是唯一方法,人类提出的每一种方法在本质上都是平等的,要在相互承认、相互欣赏的平等对话中创造1+1>2的效果。以中国为方法必须有世界眼光,用开放兼容、多侧面、多视野的姿态去看待问题。
“人类需要精神世界,而文科是精神世界的基柱。”赵汀阳认为文科的存在有其深远的意义。针对何为以中国为方法,赵汀阳表示以中国为方法不是建设只对中国有效的自我保护方法,也不是建设对全世界有效的普遍方法,以中国为方法是要建设值得在世界层面广泛传播的中国精神产品。此外,赵汀阳提出了对世界眼光的独到见解,他认为世界眼光是超越于文化局限性的想象,在反对“西方中心主义”的同时,要坚持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
“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改变世界。”冯昊青对讲座内容进行总结。针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现状,他指出,我们要提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以中国为主体,以中国为方法,在心怀理想中解决中国问题。
本次学术讲座以跨文化视角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中国知识体系的建构路径,为以中国为方法回应世界命题、推动文明互鉴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方向。